一文搞懂晶圆级封装《先进封装工艺》(第二期)
在超越摩尔时代的产业背景下,高密度封装技术正逐步主导晶圆制造的开展范式。随着半导体工艺逼近物理极限(英特尔CEO帕特·基辛格指出,摩尔定律演进周期已延长至三年左右),该技术顺利获得重构芯片间互连架构,于系统层级实现了算力密度跃升、能耗效率优化及集成规模突破,成为延续芯片性能增长曲线的核心路径。
表1.先进制程的工艺指标
数据来源:IRDS,先进计算推进工作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,财通证券研究所
在芯片性能需求持续升级的背景下,高密度封装技术正加速渗透半导体产业链。其核心驱动力体现在:
技术维度:晶体管数量增加(与芯片面积呈正相关)仍是性能提升的主要路径,但前道制程面临双重制约—光刻掩模版尺寸的物理极限(通常≤858mm²)以及芯片良率随面积扩大呈指数级下降的趋势。在此背景下,先进封装顺利获得超越平面集成限制(如2.5D硅中介层、3D-TSV堆叠)成为延续摩尔定律的关键路径。特别对于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,在美日荷设备出口管制强化下,7nm及以下先进制程产业化受阻,高密度集成工艺(如Chiplet异构集成)正成为突破技术封锁的战略替代方案。
成本维度:随着制程节点向5nm及以下演进,单颗芯片设计成本激增至5.42亿美元(16nm节点仅1.06亿美元)。Chiplet技术顺利获得将大尺寸SoC解构为模块化芯粒,采用差异化工艺节点独立制造(如计算单元用5nm、I/O单元用14nm),再顺利获得先进封装实现系统集成。该模式使设计成本降低40%,良率提升20%,并缩短开发周期50%以上,显著优化全生命周期经济效益
纵观芯片封装开展历史,微型化、集成化为行业开展大趋势。现阶段也正逐步向FC、WLP、2D/3D等先进封装工艺迭代。如下图所示:
图1 芯片封装逐步向传统封装,向FC、WLP、2.5D/3D等先进封装工艺迭代
图2 FC、WLP、2.5D/3D等先进封装工艺技术对比
一、先进封装工艺介绍
Bump,RDL,TSV,Wafer为先进封装的四要素,具备任意一个均可以被称为先进封装。Bump(金属凸点)承担界面互连与应力缓冲的双重功能,RDL(重布线层)实现XY平面电气路径的拓扑重构,TSV(硅通孔)则完成Z轴方向的垂直互连集成,而Wafer(晶圆)作为集成电路基础载体,同时为RDL和TSV给予介质支撑与工艺平台。为适应高密度集成与微型化需求,技术开展呈现以下趋势:Bump尺寸与节距持续微缩至10μm以下,并逐步被Hybrid Bonding(混合键合)替代——该技术顺利获得Cu-Cu原子扩散实现无凸点直接键合,消除界面物理障碍;RDL线宽/线间距(L/S)向亚微米级(<1μm)演进,支撑更高布线密度;晶圆尺寸向12英寸主流化开展(占比突破85%),提升单晶圆产出效率;TSV纵深比提升至10:1以上,通孔直径与节距同步缩小至微米量级,优化垂直互连效能。
图3 Bump 和 RDL 的开展趋势
1.1 凸点(Bump):先进封装演化的基础
在先进封装技术体系中,凸点指顺利获得定向制备工艺在芯片表面形成的导电性突起结构,直接或间接连接芯片电极。其核心功能是在倒装芯片键合中替代传统引线,实现芯片有源面向下与基板布线层的三维互连,同时承担电气互联、热管理传导及机械应力支撑三重作用。该技术源于IBM于1960年代研发的"可控坍塌芯片连接"(C4)方案,至今仍是球栅阵列封装(BGA)、芯片尺寸封装(CSP)及倒装芯片封装(FCP)等中高端封装技术的核心,支撑着高密度面积阵列互连的实现。
图4 凸点在先进封装中的使用
在凸点制造技术体系中,电镀法因其工艺成熟度成为主流方案,其技术路径可分为两类:预成型焊球置入法(如植球技术),顺利获得精密设备将预制焊球定位键合至基板;直接成形工艺(以电镀法为代表),在晶圆表面直接构筑凸点阵列。电镀工艺凭借高度一致性及与IC/MEMS工艺的兼容性,支持多规格芯片的各类金属凸点(铜柱凸点、焊料凸点等)量产化制造。然而该技术需顺利获得精确调控电镀液组分浓度(如Sn²⁺/Ag⁺离子比例)实现合金成分控制,且存在多工序复杂性——需在维持凸点结构状态下完成种子层刻蚀与阻挡层去除。
图4 电镀凸点工艺的流程
在芯片特征尺寸持续微缩及SoC/多芯片异构集成技术驱动下,I/O互连密度的提升有助于凸点节距向亚50μm级别演进。尽管无铅焊料(如SAC305)微凸点制备工艺已相对成熟,但当凸点直径<20μm、节距<40μm时,焊料体积的急剧缩减将引发多重可靠性风险:界面金属间化合物(IMC)增厚速率提升300%(直径从20μm降至6μm时IMC生长速率从0.45增至0.58μm/min);热循环应力下因CTE失配导致的疲劳裂纹扩展速度加快;跌落冲击中IMC脆性断裂概率上升。这些效应源于焊料微缩后表面扩散主导原子迁移,以及柯肯达尔孔洞(Kirkendall void)在薄层界面的加速形成。因此,焊料凸点主要适用于节距>100μm的中低密度场景。而铜柱凸点(Cu Pillar Bump)凭借其超高电导率(5.96×10⁷ S/m)、抗电迁移能力(耐受电流密度>10¹⁰ A/m²)及结构稳定性(剪切强度>15MPa),成为节距<50μm的高密度封装主导方案,支撑2.5D/3D IC和Chiplet集成的互连需求。
图5 倒装焊料凸点和铜柱凸点的结构
混合键合(Hybrid Bonding)顺利获得单次键合工艺同步实现介电层(如SiO₂/SiCN)与金属层(Cu)的原子级互连,其核心机理为:介电层间顺利获得范德华力键合给予机械支撑与电气隔离(键合能>2.5 J/m²),金属Cu焊盘在热膨胀效应驱动下挤压扩散形成共价键(退火温度300–400°C),从而消除传统凸点(Bump)或引线,实现芯片垂直互连。该技术已适配倒装芯片(Flip Chip)、3D IC及晶圆级封装场景,具备三重优势:超高密度互连:互连节距突破至亚微米级(<1μm),I/O密度提升5–10倍,支撑HBM等高性能芯片集成;工艺简化:介电材料直接替代底部填充剂(Underfill),降低封装成本15–20%;结构微型化:消除凸点使芯片厚度减少30%以上,热阻降低40%。当前Cu-Cu混合键合存在三类技术路径:晶圆到晶圆(W2W):成熟应用于CMOS图像传感器(如索尼IMX260),顺利获得同步键合整片晶圆实现>99%良率,成为HBM量产核心方案;芯片到晶圆(D2W/C2W):支持异构芯片(如InP HBT与Si CMOS)的尺寸/工艺差异化集成,顺利获得等离子体活化与精准贴装(精度<10nm)实现灵活异构集成,为AI芯片堆叠关键方向;晶圆级自组装:结合流体动力学实现多芯片并行键合,提升D2W效率3倍以上,处于产业化验证阶段。
图6 凸点键合和混合键合流程
1.2重布线(RDL):延伸出晶圆级封装
RDL(Re-distributed layer)在晶圆表面沉积形成金属层和相应的介质层,并形成金属布线。对于传统封装方式,输入/输出(I/O)端口通常位于芯片边缘。在采用倒装芯片(Flip Chip)技术时,由于缺乏引线或引线过于密集,I/O 接触点的连接可能会受到限制。相比之下,重布线层(RDL)利用晶圆级的金属布线技术,将芯片上原有的I/O位置重新规划并调整排列,将它们重新布局到间距更宽的区域,形成平面阵列分布。这种布局使得芯片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的封装形式。RDL 技术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:第一时间,它能够替代部分芯片内部的线路设计,从而有效降低设计成本;其次,RDL 支持更多的引脚数量,提高了芯片的功能集成度;最后,RDL 能够给予更灵活的I/O触点间距和更大的凸点面积,这有助于减小基板与元件之间的应力,显著提升元件的可靠性。
图7 RDl 结构
RDL的制作主要依赖于电镀技术,然而,对于需要更细线宽和多层金属结构的场合,大马士革(Damascene)工艺则更为适用。电镀法的不足在于,在湿法刻蚀籽晶层时,铜线路本身也会被腐蚀,导致线宽变窄甚至可能脱落。特别是在线宽较小的情况下,如果刻蚀时间不足,籽晶层和阻挡层可能无法完全去除,从而形成残留物。相比之下,大马士革工艺则常用于高密度的RDL制造中,它顺利获得引入化学机械抛光(CMP)技术来确保平坦化,同时去除多余的铜材料及籽晶层,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。
图8 RDL 电镀工艺流程图
晶圆级封装是一种直接在晶圆形态下对芯片进行封装的技术。与传统的封装方式不同,传统方法需要先将晶圆切割成独立的芯片,然后再进行黏合封装。而晶圆级封装则是在晶圆的底部或顶部直接附着保护层和连接电路,最后再将整个晶圆切割成单个芯片。这种方法具有多项优势,包括封装尺寸小、数据传输速度快、连接密度高,同时还能缩短生产周期并降低工艺成本。
图9 传统封装和晶圆级封装流程
1.3 硅通孔(TSV):2D 转向 3D 封装关键技术
硅通孔(TSV)技术是在芯片或晶圆之间创建并填充金属等导电材料的垂直导电孔,以此实现芯片间的垂直互连,是实现2.5D/3D封装的核心工艺。该技术将芯片上下层或芯片正面与背面的互连路径显著缩短,从而将传统的平面芯片结构扩展为垂直堆叠的结构。TSV 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有效降低寄生电容和电感,从而实现芯片间更低的功耗和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,同时还能增加带宽并实现封装的小型化。
图10 传统封装和TSV 封装结构
TSV的核心制造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:第一时间,利用深反应离子刻蚀(DRIE)技术来形成 TSV 通孔。接着,顺利获得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(PECVD)工艺制备介电层,随后采用物理气相沉积(PVD)技术制作阻挡层和种子层。完成这些基础层后,使用电镀铜(Cu)将通孔填满。最后,顺利获得化学机械抛光(CMP)去除多余的金属材料,确保表面平整。若要实现三维(3D)集成,还需要额外进行晶圆减薄和薄晶键合等关键步骤。
图11 TSV 工艺制造流程
由于铜(Cu)能显著提升通孔性能,因此Via-Middle(中通孔)和Via-Last(后通孔)成为了主流的 TSV 制造方案。TSV 工艺根据其在转接板和芯片制作流程中的时机,可分为以下三类:
1.Via-First(先通孔):这种方法在前道工序(FEOL)之前完成通孔结构的制造。具体来说,先在晶圆上刻蚀出TSV通孔,然后沉积高温电介质,再填充掺杂多晶硅,并顺利获得化学机械抛光(CMP)去除多余部分。然而,由于这种方法制造的通孔尺寸较大(通常超过100微米),且多晶硅的电阻率较高,其应用主要局限于图像传感器和MEMS器件,无法广泛用于有源器件晶圆。
2.Via-Middle(中通孔):这种方法在前道工序和后道工序形成的工艺层之间插入TSV制作流程。在有源器件制造完成后,形成TSV结构,然后沉积电介质,再沉积钛阻挡层和铜种子层,最后顺利获得电镀铜或化学气相沉积(CVD)钨来填充通孔。其中,钨适用于高深宽比(大于10:1)的TSV,而铜则用于低深宽比(小于10:1)的TSV。中通孔的优势在于其通孔间距小(小于100微米)、电阻低,且对再布线层(RDL)通道的阻塞最小。但其缺点是必须谨慎设计以避免干扰器件性能和相邻布线层,且刻蚀、铜电镀和化学机械抛光等工序成本较高。
3.Via-Last(后通孔):这种方法是在后道工序(BEOL)全部完成后,在晶圆的正面或背面制作TSV。正面后通孔的优点在于TSV结构的尺寸与全局布线层相近,从而简化了部分集成制造流程。但由于其会阻塞布线通道且需要刻蚀整个电介质层,导致刻蚀难度大,应用受到限制。背面后通孔则因其能省去背面焊料凸点和金属化等多个步骤,从而简化了工艺流程,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图像传感器和MEMS器件。
图12 三种TSV 结构工艺流程图
1.4 临时键合/解键合(TBDB):超薄晶圆背面工艺的支撑
在硅通孔(TSV)制造和多片晶圆堆叠键合过程中,晶圆减薄是一个关键步骤。虽然减薄不会影响晶圆的电学性能,但会大幅削弱其机械强度。当晶圆厚度低于100微米时,由于工艺产生的残余应力、机械强度降低以及自身重量的影响,晶圆会变得异常柔软和脆弱,极易发生翘曲、弯曲甚至破裂,这给后续的背面制造工序(如光刻、刻蚀、钝化、溅射、电镀、回流焊和划切)带来了巨大的挑战。
为解决这一难题,临时键合/解键合(TBDB)技术应运而生。该技术使用载体晶圆(通常是硅、玻璃或蓝宝石)作为临时支撑,顺利获得粘合剂将待加工晶圆暂时性地固定在载体上,以完成后续的一系列工艺。当所有背面工艺完成后,再将载体晶圆与芯片晶圆分离。随着先进封装和三维(3D)集成技术的开展,部分晶圆需要减薄至30微米甚至10微米以下。因此,TBDB技术已成为处理大尺寸超薄晶圆并进行后续加工的重要解决方案。
图13 临时键合/解键合工艺流程
芯片解键合是将器件晶圆与载体晶圆分离的关键工艺,主要有四种方法:机械剥离法、湿化学浸泡法、热滑移法和激光解键合法。机械剥离法利用垂直拉力和旋转剪切力直接分离晶圆,但缺点是碎片率较高。湿化学浸泡法顺利获得溶剂浸泡来溶解粘合剂,虽然成本低,但效率低下,不适合大规模生产。热滑移法则顺利获得高温软化粘合剂,并施加剪切力使晶圆横向滑出载体,然而这种方法容易导致粘合剂残留在设备上,影响后续工艺。
激光解键合法是现在应用最广的技术。它利用激光穿透透明载体,将光子能量精确沉积在光敏材料层上,使其分解、汽化甚至等离子化,从而迅速失去粘性。同时,快速释放的气体会产生分离压力,促使晶圆自动分离。该方法可在室温下进行,并具有高效率、低机械应力以及环境友好的显著优势,因此特别适用于大尺寸超薄晶圆的制造。
表2 不同 TBDB 技术的对比
金锡焊球,Solder Preform,芯片封装焊片供应商,芯片封装焊片生产厂家,低温合金预成形焊片,Eutectic Solder,低温钎焊片,铟In合金焊料片,In97Ag3焊片,Au80Sn20 Solder Preform,铟片,铟TIM工艺,铟片封装技术,AI算力芯片封装,导热界面材料,低温合金焊片应用,低温合金焊片如何选择,无助焊剂焊片,器件封装焊料,预涂焊料盖板,预置焊片,箔状焊片,合金焊料
免责申明:本文内容转自:微信公众号“微知万象”。文字、素材、图片版权等内容属于原作者,本站转载内容仅供大家分享学习。如果侵害了原著作人的合法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安排删除相关内容。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,并不代表我们赞同其观点和(或)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广州k8凯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先进半导体连接材料制造商、电子封装解决方案给予商,我们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定制专业配比的金、银、铜、锡、铟等焊料合金,加工成预成形焊片,给予微电子封装互连材料、微电子封装互连器件和第三代功率半导体封装材料系列产品,更多资讯请看www.dwzsj.com,或关注微信公众号“k8凯发电子”。